当前位置:首页>健康资讯

幽门螺杆菌的发病机制有什么

  幽门螺杆菌的发病机制有什么

  1.Hp的定值 Hp的自然定植部位在胃黏膜上皮表面和胃黏液底层,呈点状分布,胃窦部数量多,胃体和胃底较少,Hp亦可定植于十二指肠的胃黏膜化生区,Barrett食管和梅克尔憩室等异位胃黏膜处,Hp进入胃后要到达黏膜表面和黏液底层定植,除要抵抗胃酸和其他不利因素的杀灭作用外,还要依靠动力穿透黏液层,其螺旋状菌体,为Hp在黏稠的胃黏液中运动提供了基础;而其鞭毛的摆动则为Hp的运动提供了足够的动力,Hp产生的尿素酶能将尿素分解为氨和二氧化碳,氨在Hp周围形成“氨云”,中和胃酸保护Hp,产生的超氧化物歧化酶(SOD)和过氧化氢酶能保护其不受中性粒细胞的杀伤,另外,还产生多种黏附因子,使其能紧密地黏附于胃上皮表面。

  2。损害胃及十二指肠黏膜 Hp的毒素和有毒性作用的酶以及Hp诱导的黏膜炎症反应均能造成胃和十二指肠黏膜屏障的损害。

  (1)Hp的毒素:约60%Hp菌株能产生有活性的空泡毒素(Vac A,87kda),使上皮细胞产生空泡变性,Vac A的表达及毒性强弱与Vac A基因型和细胞毒相关基因蛋白(Cag A,128kda)有关,这是Hp菌株致病性差异的重要原因,其中Vac A s1/m1基因型毒素活性最强,Vac s2/m2基因型无毒素活性。

  (2)Cag致病岛:1996年,Censini等发现Hp菌株含有一个约40kb的特殊基因片段,呈现于致病相关菌株,且有细菌至病岛的典型结构特征,因此称为Hp的Cag致病岛,研究显示Cag致病岛与Vac A的产生,与Hp对胃上皮细胞表面Leb抗原受体的结合能力,与参与细胞骨架重排的肌动蛋白等相关。

  (3)尿素酶:尿素酶除了对Hp本身起保护作用外,还能造成胃黏膜屏障的损害,一是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氨的直接细胞毒作用;二是尿素酶可诱导胃上皮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表达分泌白细胞介素-6(IL-6),肿瘤坏死因子-α(TNT-α)等炎症介质。

  (4)Hp的蛋白酶,脂酶和磷脂:均能破坏胃黏液层的完整性,增加黏液的可溶性和降低其疏水性,进而降低了黏液对上皮细胞的保护作用。

上一篇:女性过度减肥小心胃下垂
下一篇:生活中怎样注意幽门螺杆菌

*贯彻卫计委医改政策 开通网络挂号服务

联系方式:
预约病种:
验 证  码:
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