造成肠道菌群失调的原因
1、饮食因素:运用测定细菌酶类的方法研究菌丛代谢活性的结果表明,饮食可使粪便菌丛发生明显改变,无纤维食物能促进细菌易位。
2、胃肠道免疫功能障碍因素:胃肠道正常免疫功能来自粘膜固有层的浆细胞,浆细胞能产生大量的免疫球蛋白,即分泌型IgA,此为胃肠道防止细菌侵入的主要物质,一旦胃肠道粘膜合成单体,或双体IgA,或合成分泌片功能发生障碍,致使胃肠道分泌液中缺乏分型IgA,则可引起小肠内需氧菌与厌氧菌过度繁殖,从而造成菌群失调,引起慢性腹泻,无症状的IgA缺乏者,小肠内菌群亦可过度繁殖,新生儿期菌群失调发生率较高,亦可能与免疫系统发育未成熟或不完善有关。
3、菌丛的变化因素:菌丛组成可因个体不同而存在差异,但对同一个人来说,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菌丛组成十分稳定,每个菌种的生态学地位由宿主的生理状态,细菌间的相互作用和环境的影响所确定,在平衡状态下,所有的生态学地位都被占据,细菌的暂时栖生可使生态平衡发生改变。
4、年龄因素:随着年龄的增高,肠道菌群的平衡可发生改变,双尾菌减少,产气荚膜杆菌增加,前者有可能减弱对免疫机能的刺激,后者导致毒素增加使免疫受到抑制,老年人如能维持年青时的肠道菌群平衡,也许能够提高免疫能力。